起点不能决定终点
俞敏洪说:“我与马云相比,一开始我比他成功。我考大学上的是北京大学,而马云参加了三次高考。可惜,他离本科分数线还差5分,被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录取。马云我真的非常的佩服他,首先佩服他的是他跟我有同样的经历,我考了3年才考上了大学;他也是考了3年。我比他还要幸运一点,我考上的是北大的本科,马云考上的是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刚开始创业时我们都是做英语培训,我成功了,他却失败了。但最终结果却是反转的,后来阿里巴巴市值2728亿美元;新东方市值75亿美元。二者相差2000多亿。有时候我想,我跟马云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呢?后来发现,我跟他的差距就在八个字上,马云是一个典型的越败越战,愈挫愈勇的人物。我到后来有了这样一点精神,也是从周围的朋友身上学来的。”
马云五次创业,屡败屡战
阿里巴巴是马云做的第5个公司。马云在大学毕业以后,当了大学老师,出来开了一个外语培训班。马云第一个培训班招了20个人,3年以后的培训班还是20个人,开培训班失败了。
1992年,马云又成立海博翻译社,为生存下去,马云背着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海博翻译社开始卖鲜花,卖礼品,还曾经销售过一年的医药,推销对象上至大医院,下至赤脚医生。到1994年,海博翻译社才营收持平。这也算是失败。
1995年3月,马云受来自西雅图的外教比尔介绍美国互联网的启发,自己拿出六、七千元,向妹妹、妹夫借了一万多,凑足了2万元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中国黄页”正式上线。
1997年,马云决定到北京的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发展,便放弃了中国黄页。后来做的不好,离开了EDI。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是你,连做4个公司都失败了,你会怎么办?你会怎么想自己?你会想,老子天生不是干这个事情的料,我天生是给别人打工的料,我再也不开公司了。但马云想的是,前面的失败是为了奠定未来做世界大公司的基础。
1997年,中国电商元年,马云“北漂”创业,又是挫折重重。有一次,他望着长安的街道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你们都要知道我是谁。
1999年3月,马云决定继续在互联网领域里深耕,开办了一家B2B新公司,当时称阿里巴巴网站。马云召集了18个人,在公寓里开会。
马云说,10年后,阿里巴巴市值会到50亿美元,有的人不信,有的人信了。两个小时后,每个人都开始掏腰包,一共凑了6万美元,这就是创建阿里巴巴的第一桶金。皇天不负有心人,马云终于等到了互联网发展的风口。1999年阿里巴巴从高盛获得了资金注入,2000年又从软银获得了投资,后来又发现了C2C这个大机遇,公司走上迅速扩张的道路,成长为如今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
最可怕的是努力不够
不努力、努力不够、足够努力。你是哪一个?可怕的不是不努力。不努力的人,他虽然不成功但他不累,也沒什么失望,他的世界观就是不想那么拼命,不想那么累,不想那么成功。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活法。
最可怕的是努力不够。想成功,想出人头地,想努力。但是又经不住一路上那些诱惑。在困难面前妥协,在失败之后放弃,也可能挺过几次挫折但没有坚持到最后,最终还是与成功无缘。
有的人把运气不好当成放弃坚持、放弃目标的借口。认为自己付出很多了,很努力了,安慰自己说,“我尽力了。只是运气不好”。实际上,还是努力不够。
人生最重要的是信念
俞敏洪拿自己同马云比,那是他的谦虚。实际上,他也是一个有传奇故事的成功人物。
俞敏洪出身农村。他的第一个人生大目标,是考上一个好大学。但第一次高考失利了。他又参加第二次高考,又落榜了。他继续复习,投入第三次高考,终于被北京大学英文系录取。
俞敏洪的第二个人生大目标,是做一家伟大的教育机构。创办新东方早期,俞敏洪也是从艰苦的低处做起的,经常一个人骑着车,背着浆糊桶,去大街上贴广告。广告贴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那一根根的电线杆。公司成长过程中,他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无其数,但目标从来不动摇,都是咬着牙,不放弃而硬挺过来的,才做到今天三万员工、75亿美元市值的企业规模。
当你抱怨收入不如人的时候,当你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如人的时候,跟马云比一比,跟俞敏洪比一比:是不是你的努力还不够?是不是你的坚持还不够?是不是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轻易放弃了?我们身上到底缺少什么东西?缺少梦想,缺少努力,缺少坚持,缺少必胜信念!迷茫,懦弱,放弃,也许让你一事无成。
努力,再努力,拼命努力!离成功一定越来越近!
男人做事业,必然要有牺牲。牺牲了业余爱好,牺牲了玩乐的时间。
国庆7天假,没有什么节不节的。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才可能有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