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我们
    • 公司简介
    • 公司致词
    • 经营理念
    • 合作伙伴
  • 企业动态
    • 公司动态
    • 公司招聘
  • 公司业绩
  • 天成阅读
    • 经典语录
    • 业内新闻
    • 行业知识
    • 谚语解读
    • 地理趣闻
    • 时事政治
天成阅读
值得深思,大昌隆 22 年沉浮记
作者/来源:陈勇 发布时间: 19-06-11 浏览次数:2677

大昌隆,这三个字,作为贵阳的一个重要地标,22 年间陪伴了三代贵阳人的生活记忆。从 1997 年 9 月试营业开始,到 2019 年 5 月 7 日因修建人民大道的需要进行拆除,大昌隆,打着贵阳本土企业的烙印,给贵阳商业带来了诸多第一:第一家仓储式、开放柜台营业的商业超市,第一家在贵阳市开着免费大巴车接送顾客的超市,第一家在贵阳开 24 小时营业的便利店,第一家在贵阳给顾客提供手推购物车便捷服务的超市,改变贵阳落后的商业模式。巅峰时期,大昌隆曾有 800 余名员工,分布在贵阳有 36 家便利店,与国内、国外零售业巨头鏖战,创下年销售额 5 亿多元。22 年来,大昌隆经历了起步创业、事业高潮、跌落低谷。其间,也经历了中国加入 WTO、网店冲击实体店等大事件。繁华褪去,归于宁静。大昌隆的停业关门,是市场行为。我们于贵阳百货的客观发展中,于市民的情感记忆里,回望大昌隆的前世今生。


A. 买,买,买——1997 年的 " 剁手党 "

1997 年,不少贵阳市民,想去逛大昌隆,又怕去逛大昌隆。自相矛盾的原因:大昌隆货卖堆山,一进这家超市,忍不住啥都想买,以至一个月的工资要用去大半在这里。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当年爱逛大昌隆的市民,是 " 剁手党 "。大昌隆受市民喜欢,是 1997 年贵阳的商超业态还很落后,大昌隆带来的全新销售模式,彻底改变这一形态。

讲述人:周培媛,50 岁,职业学校教师

天哪!商场可以敞开卖,1998 年 6 月,我听同事说,新体育馆旁边开了一家超市,啥都有卖。我不以为然,当时贵阳人买东西,在大十字有百货大楼、时代广场,大西门有星力百货,想买便宜点的百货,直接去市西路就行。在同事的再三怂恿下,我在一个双休日的周六中午来到大昌隆。


大昌隆鼎盛时期,人山人海,初进大昌隆,我原有的商场概念,瞬间被颠覆了:这里不是传统的百货商店,而是一个大仓库,营业区域不叫柜台,叫卖场;卖场陈设的货架,一直摆到差不多 10 米高的天花板处;吃喝玩乐数不清的商品,不再是贵阳原来的商业模式——要请售货员拿给你看,而是自己想要就取下来看,不想要就放回原处,即使放错了货架,也没有谁会说你,有员工会帮你物归原处;购物车,让进来的人从不拒绝,有事无事都推一辆在里面逛。购物车,是时髦的标志。

这次来到大昌隆,我学会了贵阳前所未有的商业词汇:仓储式商超、超级大卖场、开架式售货、购物车、扫码结算。最有魔性的就是那辆购物车。上百辆镀铬的购物车,分成几溜排在大昌隆宽敞的入口处。进来的人,首先就是要推一辆购物车,仿佛是:不推一辆购物车,就没读懂大昌隆的购物规则。然后,大家沿着货架,自由自在地边走边看,边看边把选中的商品放进购物车。人们难以控制自己购物的欲望,不管适不适用,见啥都想买。还没逛到一半面积的超市,购物车就堆成了小山。

逛大昌隆,揪心的时刻是结账。推着购物车,排着长队,待到前面的顾客散去,终于轮到自己买单。只见营业员用扫码枪对着商品的条形码一扫," 吱吱吱 " 的声音中,一串标着商品件数和价格的热敏纸,源源不断地从收银机中吐出来。面对自己冲动之下的购物,至少是两、三张 " 五十铃 "(五十元的钞票)" 打底 "(最低消费)才够。我一个月的工资也就 300 块出头,逛一次大昌隆就花掉三分之一的工资,接下来的大半个月,是外表 " 金光闪闪 ",荷包 " 阴风惨惨 ",得省着用钱。大包小包地提着,当然出门要打的回家,否则坐一块二一趟的中巴,或者是坐五毛钱一趟的大巴,就对不起来逛贵阳最时尚的大昌隆。精明的出租车司机,早就知道大昌隆门口的含金量,有意无意在大昌隆门口,都要慢悠悠地开过。我腾出手来打开的士后门,上车把商品朝座垫上一放,基本是要堆满一个人的位置。在大昌隆门口排队候客的出租车,一直排到花果园立交桥的入口。

不晓得大昌隆?你是不是贵阳人?

回到家门口,邻居从我左右手提的白塑料上看到 " 大昌隆 " 三个字,羡慕地问:" 哟!逛大昌隆啊!" 瞬间,因冲动花大半个月工资消费的沮丧立马消失,故作轻松笑嘻嘻地对邻居说:" 没啥,就是随便买点日用品。" 这是逛大昌隆的虚荣心作祟,表明我走到时髦的前沿。到了第二个星期的双休日,几个要好的姐妹又在约,都要去逛大昌隆。我完全忘了上个星期 " 割肉 "(花钱)之痛,和大家一起,趋之若鹜向大昌隆奔去。贵阳的很多市民和我一样,对逛大昌隆,有瘾。

曾经的大昌隆入口

确实,我们对大昌隆的感受是:大昌隆对贵阳传统的百货零售业带来冲击。以前,在封闭式柜台买东西,营业员少,遇到星期六星期日顾客多的时候,一个营业员也只能面对一名顾客进行产品说明和介绍,根本忙不过来,其他顾客只能站在旁边干等。等得不耐烦的顾客和忙得团团转的营业员,发生口角纠纷是常事。时间一长,顾客都认为营业员爱吵架,逛商店是找气受。好多贵阳人去逛大昌隆,首先是图新鲜。其次,觉得在里面购物,找到了 " 顾客就是上帝 " 的感觉,享受到良好的购物环境。加上大昌隆的地理位置优越,毗邻贵阳火车站、新体育馆客车站,来自贵阳四面八方的大巴车、中巴车,很多条线路都经过这里。当时的贵阳城不大,外来人口也不多,大昌隆掀起 " 买买买旋风 ",自然吸引不少市民。大家都觉得这里卖的商品,价格比其他地方便宜,一个月来采购一次,就可以把家里的日用百货和食品购置齐全。2000 年前后的几年,大昌隆的收银处,永远只看得见一片黑压压的人头。那场面,很像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写的名篇《在地铁车站》。

人群中幻影般浮现的脸,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大昌隆在贵阳横空出世,取得不错的商业影响。2000 年前后,如果你问大昌隆是什么?身边马上就有异样的眼光打量,并反问你:" 你还是不是贵阳人?"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八点,大昌隆的四辆可以做 40 多个人的大巴车,在小河、油榨街、黔灵公园、大十字等地,免费接送顾客。这种免费服务,简直就是往大昌隆里面运钞票,一看见这个大巴车,我们都看玩笑:" 看!运钞车来了!

B. 频创商业奇迹

段子里看大昌隆,1999 年,一位在贵阳起步创业,手提两大包塑料袋,挤大巴车给大昌隆供应食品的商家,在当年 1 月份,每天要往返大昌隆 5 趟去送货。通常是他还没到家,上一趟送到大昌隆的货就卖完了。日销售额可以达到 390 万元,年销售额达到 3.2 亿元。这是大昌隆在 2000 年前后,创下的贵阳商场销售的奇迹。大昌隆不止发展了自身,还催生了相关产业,它在上游的良好作用,让下游产业的人员过得滋润。

讲述人:陈建,48 岁,2000 年起在大昌隆工作至今,日销售额:从不足 5 万元到 390 万元,每天的销售额不到 5 万元!这个令人咋舌的数据,是大昌隆 1997 年 9 月试营业起,到 1998 年春节前的销售数据。连续几个月都是这样的销售数据,让大昌隆的生存面临入不敷出、岌岌可危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开业初期的大昌隆不上报、不上电视,没做啥广告,在市民中缺少知晓度,它的品牌意识,完全靠市民之间口耳相传形成。大昌隆开这样的仓储式卖场,是大昌隆的老板武伟去国外和台湾考察时学来。1997 年 9 月试营业的时候,武伟还专门从台湾请了一个销售、管理团队来大昌隆坐阵,进行招商、经营活动。

2000 年前后,大昌隆每年都组织优秀员工外出旅游,当时,大昌隆的仓储式营业面积有 5000 平方米,一层楼的空间层高有 7 米,商场就把陈列展示的货架堆到 6 米的位置,货架的每一层都塞满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一眼望去,6 米高的货架就是一道道 " 商品墙 ",从心理上给人强烈的购买暗示。大昌隆正式开业是 1997 年 11 月 28 日。大昌隆营造的销售氛围,最初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销售效果,也有人怀疑这种销售模式能否在贵阳走得下去。不过,在众人的议论纷纷中,大昌隆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到半年,销售情况出现拐点。这个拐点是 1998 年春节前,贵阳市民习惯逛年货的传统消费行为,帮了大昌隆一把大忙。大昌隆仓储式消费的环境,正像一个庞大的年货市场,源源不断的市民涌入,这里完全容纳得下,让他们随心所欲地挑选年货,塞满购物车。大昌隆,在 1998 年春节前像一个圆心,四面八方的市民来到这里集合,之后,又从这里辐射出去。当时,贵阳人用一句戏谑的话形容大昌隆的生意——大昌隆的货像不要钱的,哪样 " 死鸡脑壳 "(不好的东西)都卖得出去。在贵阳毫无竞争对手的大昌隆,熬过半年的 " 窗口期 ",以货卖堆山、低于其它市场价格的销售模式,迅速得到贵阳市民的消费认可,在 1998 年至 1999 年期间,一马平川地占据了贵阳百货的零售市场,成为龙头老大。1999 年春节前的一段时间,大昌隆单日销售额,达到每天 390 万元,创下贵阳百货业的销售奇迹。

大昌隆里打 " 翁堆 ":1999 年销售额达 3.2 亿,1998 年初到 2005 年,大昌隆的员工最怕上下午班,因为下午来购物的人太多。大昌隆吸引市民的法宝——购物车,它让市民在轻轻松松中购物,很快就让货架上出现货物空缺,员工得立马补货。而光是补货这一项,就要把员工们累趴下。2001 年,我在大昌隆食油品部工作,这里的都是大宗商品,也是最受顾客喜爱的购物柜台。尤其是大昌隆推出 50 斤一袋的大米,深受顾客欢迎,因为这个规格的大米,买得越多越便宜,好多市民都来选购,上百辆购物车里装的都是 50 斤一袋的大米。有些购物车长期负重,被压变形。

大昌隆的服务台

选购后的商品空缺,我和同事马上要去仓库把大米扛来补货。市民买东西有购物车,我们补货全靠肩扛手提,没有机械设备可用。扛一袋 50 斤的大米,从仓库走到货架处,有 300 来米的距离,大运动量,让我们大汗淋漓,全身湿透。累归累,不过,我和同事们很在乎大昌隆的这份工作。2000 年前后的几年,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高峰期。我以前在贵阳肉联厂工作,由于单位效益不好,我也下岗了。下岗后,我先是在中华南路的佳信佰超市当售货员。2000 年 2 月,这家超市经营不善,老板也跑了,我再度下岗,后来才到大昌隆工作。1999 年— 2001 年期间,贵阳开了好几家超市,有的超市由于经营不善的原因,老板卷款跑路,导致供货商冲进超市哄抢货物,员工工资被拖欠没有着落,这些不法行为,把贵阳超市的形象弄得一团糟,2001 年 2 月 25 日,贵阳的超市华士联量贩,老板跑路后,也差点出现供货商哄抢超市的情况,好在贵阳市政府和贵阳市公安局及时控制局面,才没让超市的情况朝恶劣的方向发展。这些负面的消息,没有影响到大昌隆。我们在粮油食品部工作的 9 个人,有一半是从贵阳其他一些单位下岗的职工,工作不易,大家都珍惜手上端的饭碗。每天晚上 7 点不到,货架上的方便面就被选空,我们就扛 100 件来补货。即使是重量较轻的方便面,也累得我们直不起腰,更不要说肩扛手提 5 升一瓶的食用油、20 斤或是 50 斤一袋袋大米。我们开玩笑:" 工作就是健身。"2000 年左右,大昌隆普通员工的工资也就 400 块钱,每个柜台的班长,工资多 50 块钱。到 2004 年、2005 年,普通员工的工资也就 600、700 元不等。

2004 年,大昌隆的促销海报,2005 年以前,大昌隆的生意的确很好。每天晚上 7 点 -9 点这段时间,40 台收银机全部打开,密密麻麻的顾客,摩肩接踵地结账。那段时间,贵阳有个关于大昌隆的段子:" 钱在荷包‘头’(里面)跳得很?‘克’(去)大昌隆嘛,马上‘洗’(用)干净!"1999 年— 2003 年期间,遇到五一、十一、中秋、春节这几个节庆的时候,大昌隆要限制人流,分批把顾客放进去购物。在下午购物高峰期的时候,大昌隆进口处的卷闸门拉下来,顾客就被保安拦在外面,等卖场里面的一部分人完成购物出来后,再放市民进去。时效是半个小时放进去 50 人。被拦在外面的顾客就和保安争论、吵架,凭什么要拦住他们?保安一遍遍地解释,不到一个小时,声音就嘶哑了。不过,顾客并没有减少,相反拦在外面的人越来越多,宁愿排队,也要到大昌隆购物。于是,又一个关于大昌隆的段子出来了:" 贵阳人买东西就是喜欢打‘翁堆’(聚集),没得事跑到大昌隆‘克’排队!"1999 年,大昌隆年销售额达到 3.2 亿元。

每次进货,十吨集装箱运进来,大昌隆每次进货,都是一个十吨集装箱的容量,低于这个量,不足以支撑起仓储式购物商场。梅林午餐肉、红烧肉罐头、方便面、威化饼干等贵阳市民喜欢的食品,大昌隆都派出员工到厂家直接 " 打货 "(采购),多个品种的货物,要装满十吨集装箱,再发往贵阳。这种大剂量的采购,在 2000 年前后,对大昌隆来说达到半个月一次。厂家给大昌隆的价格最低,也使大昌隆在贵阳具备价格竞争优势。货物通过铁路到达贵阳南站,等候已久的大昌隆员工开着大卡车,在晚上把货物转运到大昌隆的卖场,直接摆上陈列架。员工们通宵陈列货物,干到清晨 6 点来钟,瞌睡实在来得遭不住,扯一张纸壳铺在地上,倒头睡两、三个小时,到上午 10 点继续开门迎客。大昌隆的商品,价格比其它商场、超市要低不少,让贵阳周边的贵定县、龙里县、黔西县、凯里市、遵义市的不少精明商家发现商机。这些地方的百货商家,哼着流行歌曲,坐着长途客车,提着 10 来个红白相间的蛇皮口袋,在大昌隆旁边的新体育馆长途客车站下车,走进大昌隆,疯狂扫货,通常是把一个陈列架的商品全部装进蛇皮口袋,一结账就是五千、八千,甚至上万元。大昌隆的员工看见他们购买的商品太多,根本拿不动,都会帮助他们送到车站上车。这些商家回到各自所在的城市,在这些商品上加上自己的差旅费和 20% 的利润,轻轻松松就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每周,这些 " 倒爷 " 就在老家和大昌隆之间奔波,把大昌隆当成一个批发市场。大昌隆的销售体量,从它发行的购物卡就能看出其兴旺程度:2000 年开始到 2005 年,大昌隆每年卖出的购物卡,面值就上亿元。贵阳周边一些县、市的企业,在大昌隆买购物卡后,当作福利发给员工,等到双休日的时候,这些企业开着 42 座的大客车,把员工送到大昌隆购物,购物完毕后,再开车把买得盆满钵满的员工送回家。2000 年前后,大昌隆除了在外地 " 打货 ",本地供应商也是大昌隆供货的主力。贵阳的供应商主要是供应蔬菜、肉类等生鲜食品,他们的规模当时还处于萌芽状态,有的骑着单车,有的在街上喊一辆板车,就把货拖到大昌隆销售。随着大昌隆生意日益兴隆,对供应商需求的货也日渐增大,这些供应商因此发展壮大。现在,大昌隆关门了,这些昔日的供应商凭借自己在商界的努力,在贵阳的各个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C:2001-2006贵阳

多足鼎立,商超激战。每天,大量的人流与现金流涌入大昌隆,幽默的贵阳人把这一现象戏称为:大昌隆是“移动的ATM机”。大昌隆的销售模式在贵阳的成功,显示出贵阳市民庞大的消费能力和潜在市场。在贵阳开大型超市,可以疯狂掘金的商机,被贵阳本土企业和省外企业敏锐地捕捉到。2000—2006年期间,贵阳宅吉小区、都司路、遵义路、沙冲路、湘雅村、中华北路等路段,纷纷开了北京华联、沃尔玛、星力折扣超市、诺玛特等大型超市,和大昌隆形成“多足鼎立”的局势。历经多年商战的大昌隆员工说,2006年以前,贵阳雨后春笋般的超市,对大昌隆形成夹击之势。不过,生意受到影响的大昌隆,并未到不堪一击的地步。2006年大昌隆出现第一次危机并导致关门,原因来自大昌隆内部。

  ★关门:资金断裂,原因不详

  2006年11月6日,大昌隆第一次关门。这次关门有征兆,此前的大半年大昌隆拖欠供货商的货款,就有供货商来围堵商场大门讨要货款。受此影响,商场的供货出现短缺,满足不了顾客的需要。加上贵阳各处争相开业的大型超市,吸引了各个地段的顾客,大昌隆处于尴尬地步。2006年,大昌隆的资金断裂。究其原因,贵阳出现各种传闻,记者向大昌隆的员工求证,也没一个准信,多名资深员工称,是高层决策失误的问题。此话题讳莫如深。未雨绸缪,2000年后的大昌隆也有过在贵阳的商业布局壮志。曾在大昌隆工作的员工回忆,现在宅吉路的北京华联的位置,2000年时,大昌隆先去看了地段,准备在此开店。这个店的位置属于省商专,省商专培训有营销人才,大昌隆还准备吸纳这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店工作。按照大昌隆当时的战略思维,在贵阳一南一北布局:新体育馆店,依托贵阳火车站、新体育馆客车站的区位优势,辐射全省;宅吉店,则服务贵阳北半城,并辐射乌当区、都拉营等郊区的购物需要。不知大昌隆的高层出于何种考虑,在和省商专洽谈到一定的时间后,大昌隆方“无疾而终”。在这个原址上,就有了后来的北京华联超市。”这些早已不在大昌隆工作的员工,提起当年的战略失策,仍然充满遗憾。2000年左右,贵阳的合群路、普陀路夜市,在全国闻名遐迩。当时,这两个夜市是解决下岗职工和城市生活困难户的生计问题的,晚上7点营业至清晨7点,曾是贵阳夜生活亮丽的风景线,也是贵阳的一张城市旅游名片。2000年6月,大昌隆在这两个地段开了24小时便利店,抓住夜市消费人群吸金。2000年,大昌隆整体销售收入5亿元,这两个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亦有不少贡献。那时,贵阳人的钱包里,能摸出一张大昌隆储值购物卡,不啻于时髦之事。


  ★WTO:开放零售业,巨头入筑

2004年,零售业在贵阳放开,超市大战一触即发。1998年起,红红火火的大昌隆历经几年发展,已经把本土超市新国道、思君等PK下贵阳超市的舞台,虎视眈眈的北京华联、沃尔玛等国内外商业零售巨人,才是与它角逐的劲旅。


  2001年12月25日,北京华联入驻宅吉小区;2002年12月9日,诺玛特入驻贵阳都司路,掀起了贵阳零售业新一轮“洗牌”战。当时,贵阳街上流行三种白色购物塑料袋:大昌隆、北京华联、诺玛特。三足鼎立的局面,大昌隆的员工回忆:大昌隆的生意并没受到多大的影响。不过,贵阳的商超格局在2004年12月发生重大改变——名列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进驻贵阳,该店所选位置优势上非常明显,处在贵阳市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人民广场作为贵阳的城市坐标之一,汇聚的不止是周边市民,更有很多八方来客。2004年3月,沃尔玛还在人民广场的地下室进行紧张装修的时候,又发出一条让贵阳市民欢呼的消息:沃尔玛将在沙冲路口再开一超市,规模与人民广场店相当。两公里的范围内接连开两家店,这在沃尔玛的历史上极其罕见,大昌隆认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大昌隆就是被剑指的沛公。”

  2004年,北京华联在湘雅村开店,加上沃尔玛店人民广场店、沙冲路店,大昌隆在地理位置上,犹如围棋中被困的一颗死子。当年,坊间传言:大昌隆在一年中将要倒闭。面对激烈的商超大战,大昌隆自诩并非困兽犹斗。不过,现实必须面对,尤其是一个大背景必须清晰地认识:2004年12月11日,是我国加入WTO时,承诺全面开放零售业最后过渡期的截止日。贵阳市区在两年之内出现沃尔玛这家零售业巨头,以及另一家号称零售业巨头,后来却声名狼藉的超市诺马特,一时之间,让本土超市难以在较短的过渡期内做大做强。2004年3月9日,大昌隆董事长武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两年来和北京华联、诺玛特的竞争中,大昌隆保持销售额第一。然而,武伟拒绝透露2003年的具体销售额。2019年5月29日,大昌隆的一名曾接触到财务数字的员工对记者说,2003年大昌隆的销售额下滑20%。2005年,大昌隆首次向顾客发行购物积分卡。此前一直未发行积分卡,显示出大昌隆在销售上坚挺,不需要积分卡来吸引顾客。


★“跳槽”:国企高层,到民企任高管

  2004年,贵阳所有的大型超市都开在云岩区、南明区。当时,这两个主城区的人口不过100来万人,市场有限而竞争无穷。2003年,预料到这个情况的大昌隆,投资1亿多元,将大昌隆营业面积扩建为4.5万平方米,改造成集吃、玩、购物、娱乐为一体的SHOPPINGMALL。大昌隆打算在未来3年内,在贵阳及其周边城市的便利店发展至80家,在贵阳“四强之争”的超市大战中打基础。也是在这年初,北京华联贵阳分公司原总经理卢红建,跳槽到大昌隆。此前,类似事件在贵阳还发生了两起。记者查阅资料,贵州日报2004年3月25日刊发记者陈玉祥的文章《贵阳:三零售国企前高层"跳槽"民企任高管》一文有详尽描述:北京华联贵阳分公司原总经理卢红建跳槽到大昌隆。再次在贵阳市职场抛下一记重磅炸弹。在此之前,原友谊集团董事、家电公司总经理钟冠君也在国鼎家电公司任高层。而与钟冠君一齐被喻为贵阳零售业女强人的郭筑鸣,在贵华旅业集团被北京天创实业公司借壳后,因种种原因离开董事长一职,现为“红华便利”总经理。


  近年,贵阳市的零售业成为一个完全竞争的领域,商场的竞争,除了营效、采购等传统的竞争项目外,开始转化为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管理的竞争。大昌隆董事长武伟说:“外资进入中国,都要大量任用本地人,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外地人呢?大昌隆引进卢红建任总经理,主要是学习和引进别人优秀的管理。从另一个方面说,大昌隆是有吸引力的。在卢红建任北京华联贵阳分公司总经理前,该职位由李建容担任,后集团把李调至总部任设备材料采购负责人。北京华联2001年进入贵阳后,即迅速站稳脚跟随即高速发展。目前该公司还将在贵阳湘雅村附近开设分店,加之沃尔玛将要开设的两个店,贵阳将在短期内出现5个大卖场。竞争显得尤为激烈。如此背景,促成卢红建转投大昌隆。


  大昌隆拒绝透露卢红建的报酬,甚至连究竟是年薪还是期权的报酬方式都不肯透露。不过,有人分析,以北京华联在国内的地位、贵阳分公司的发展速度以及个人在大公司的发展前景计,如果大昌隆开出的筹码过低,卢本人不太愿意转投。

有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由于国有企业某些固有弊端,国有零售企业发展较为吃力,而国鼎、大昌隆等民营企业在完成原始积累后企图跃升至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因此,想改变法人治理结构和脱离家族式管理模式,从一个家族企业、个体户真正嬗变为现代民营企业。要实现作为投资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必然要引进"能人"。而国有企业的优秀人力资源,自然成为其猎取的对象。


  武伟说,大昌隆敢于对体制动刀。我作为投资者,已经退出经营层。企业要发展,就不能把生死存亡维系在我一个人身上。就在大昌隆豪言壮语、大刀阔斧打造贵阳人自己超市的时候,2005年1月,贵阳诺玛特中天店关闭,欠下供货商大笔资金。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一年后的2006年11月6日,大昌隆因资金断裂,同样关门。大昌隆的员工们回忆,虽然到2005年,大昌隆新体育馆店的年销售额仍然处于下降20%的趋势,但是,大昌隆在贵阳各个社区的便利店,销售额达两亿元,可以支撑大昌隆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诺马特在营业期间,同类商品比大昌隆的价格还低,商品品种甚至赶超大昌隆,节假日的促销活动也针对大昌隆的产品打出低价牌。“2006年,大昌隆资金断裂,是公司上层的事,我们至今不明原因。”至今还在大昌隆处理拆迁善后事宜的员工告诉记者。 

D、重组十年,再遇挑战

讲述人:何华金,52岁,贵州贵客隆仓储购物有限公司法人。

如何让关门后的大昌隆,再度开张?贵阳市及南明区相关部门一直在思考“大昌隆重组”项目。2007年贵州联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接盘大昌隆,重新投资经营大昌隆。因资金链断关门长达10个月之久的大昌隆,经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贵阳市及南明区政府的积极协调,于2007年9月6日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开业。不过,重新开业后的大昌隆,除了商场名字未变之外,营业执照的主体变更为:贵州贵客隆仓储购物有限公司。


  ★断崖式下跌,年销售额不到一亿元

  2007年9月,我们在大昌隆的门头上挂了一个巨幅标语“欢迎回家”。此举,是要把10个月来因大昌隆关门而分散到各地的员工招录回来。这条暖心的话语,在大昌隆原来的员工中口耳相传,陆陆续续有600多人返回上班,大昌隆在贵阳也维持了一个新体育馆总店、14个便利店的经营局面。我接盘大昌隆后,也接盘了大昌隆欠下的银行贷款、供货商货款、员工工资、水电费等1.3亿元的债务。

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2009年,大昌隆在重新开业后,当年销售额达到1.6亿元。这个数据和昔日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不过,处在贵阳激烈商超大战中,大昌隆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这也是大昌隆重新开业后取得的最好业绩。2014年以后,大昌隆的年销售额还在八、九千万元,除去货物、人工、场租、水电等开销之外,已无利润可言。而2015年,大昌隆的销售额出现断崖式下跌,不到一个亿,入不敷出,出现亏损。其实,2010年以后,大昌隆和众多实体店一样,遭遇网店等新型商业业态的冲击。2014年以后,大昌隆年销售额持续走低,让大昌隆在接下来的几年走得步履维艰,大昌隆也在考虑转型。大昌隆门口有一家卖豆浆的小贩,他是织金人,1998年他才18岁,就在这里卖豆浆。2003年的时候,他每个月可以卖到8000块钱,利润都有6000多块钱;2010年的时候,每个月可以卖到一万多块钱,靠的就是大昌隆带来的人流量。2017年8月18日,大昌隆因长期亏损关门,这个在大昌隆门口,从小伙子时期把豆浆卖到快40岁的中年人,也关门走人回老家了。我们的员工在拆除大昌隆的货架时,心里也是说不出的滋味。这些伴随了他们从青年时期到年过半百的货架,承载了他们的青春梦想。不过,这些曾经价值100多万元的货架,拆成破铜烂铁后,只卖了4万块钱。

★幕幕往事,城市记忆

大昌隆在倒闭之前,也尝试做过电商,不过,实力和规模达不到,做不起来。关门后的大昌隆,和省体育局还有近10年的租约,我们也在不停地寻找项目,期望大昌隆能够重生。2017年11月10日,我们与居然之家签约,利用大昌隆原有的场馆,开居然之家贵阳二店——体育馆店。按照设计,居然之家体育馆店全馆共5层,6万平方米,1000余个停车位,将为贵阳消费者呈现出一个“一站式五星级家居体验中心”。从战略布局而言,居然之家体育店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贵阳市中心南明老城核心地带,贯穿火车站与黔灵公园,毗邻花果园繁华商圈,是老城新区的重要连接点和咽喉要塞,与观山湖居然一店遥相呼应,互成掎角之势。签约时,我们预计,居然之家体育馆店在2018年5月开业。

不过,一个月后,贵阳发布修建人民大道的公告,大昌隆在拆迁征收范围。我们看了施工图纸,2019年底,一条宽阔的大道将在大昌隆的原址上穿城而过,成为连接贵阳南北城区的中枢神经。心有不舍,但是,政府的工作我们要支持。这一次闭店关门,我们按照国家劳动法规,也尽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大昌隆的每一位员工进行补偿。现在,我和剩下的几名员工,每天处理大昌隆最后的善后之事,不时想起2007年国家工商总局局长来贵阳调研,走进大昌隆时曾说:“全国大型超市倒闭后重新开张的,只有大昌隆一家。

                          2019年5月29日,正在拆除的大昌隆

  在2008年初贵州遭遇雪凝天气时,2月5日下午5点,时任总理温家宝来到大昌隆,细心地从菜价到水果价格,从粮价到肉价,逐个摊位地仔细询问。当得知冰冻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帮助解决大昌隆的供电、供水、供气和组织货源问题,保证了供应充足和物价基本稳定,温家宝十分高兴。一位老人带着孙女正在购买年货,温家宝和他聊了起来。温家宝低头看着购物车里的食品说,贵州遭灾很重,我放心不下,快过春节了,来看看大家。老人说,看到总理这几天在冰天雪地里奔忙,今天又来到贵州,我们很感动。

幕幕往事,记载了大昌隆的对贵阳发展的贡献,也让大昌隆成为贵阳重要的城市记忆。

E、后记:经验与启迪

 进入2019年,坐在家里刷刷手机,快递小哥就把所需的一切送到家门口,销售业态和22年前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当大昌隆横空出世,改变落后的商业形态时,另一种以它为对手的新型商业模式也在孕育,这就是社会的更新发展,没有谁是永远的“庄家”。“得宠思辱,居安思危”,李嘉诚将这句话的思维演绎得淋漓尽致。李嘉诚靠经营塑胶花起家,但是在经营塑胶花生意正好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扩宽生意版图,投资房地产,主要投资到工业大厦。而在70年代,在香港工业形势渐微之前,李嘉诚便有先见之明,结束了塑胶花生意。如果没有这种居安思危,李嘉诚何以能够把握住市场机遇,何以能够度过一个又一个危机动荡。

  大昌隆由兴而衰的22年,与中国整个百货零售行业的转型发展历程相伴而行,也是贵阳商业业态变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留在了贵阳人的记忆里,更给这个行业留下了值得反思和总结的经验和启迪……



天成阅读经典语录业内新闻行业知识谚语解读地理趣闻时事政治
公司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利大厦21楼
公司邮箱:gzztcgs@188.com 联系电话:0851-85846555
Copyright©2017    贵州志天成通信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17004188号-1 216.73.21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