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较忙,抽空翻读了几本哲学类书籍,分别是韩震的《哲学思维与领导力》,杨春贵的《论思想方法》,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这些书更要求思考,也让自己更多思考读书为了什么、怎么读书的问题。读书有很多好处,比如让生活变得充实,使精神更加愉快,比如舒缓紧张情绪,调节生活节奏,比如提高内在修养,增强实际能力,等等。但是,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好比在花市看到一盆花很美,自己很想养一盆,可又担心养不好,于是决定上网查询、翻阅书本或是请教专业人士。扩而广之,我们都会想把工作这盆“花”养好,把小孩这盆“花”养好,把……这盆“花”养好。读书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把“花”养好的问题。这与在学校读书时是有区别的。在学校读书,主要是为了掌握知识体系,打好知识根底。步入社会之后,更应着眼解决问题来读书学习。这是我的体会。
第一,读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围绕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读书。工作中业务知识不扎实,抓不住重点关键,成效不如人意,人际关系不尽和谐;生活中缺乏目标计划,时间安排不合理、读书学习不得法、小孩成绩上不去,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存在,都需要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可靠、最便捷、最长效的办法,就是读书。具体问题,并不全是琐碎问题。小孩学习成绩一般是一个具体问题,但又是一个全局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家庭氛围等方面的大问题,需要从长远计议,从现在抓起。如果从五年十年甚至一代几代来看,几乎所有问题都需要通过读书来解决。可以说,没有比读书更重要的事了。世上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子孙虽愚书不可不读,因为读书能够问题,所以才有这些至理名言。
第二,读书的重点是掌握方法。学习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需要根据自身需要,灵活地运用书本知识。要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尽信书不如无书。如何运用?重点是掌握方法。每本书的内容、思维方式不一样,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收获。从整体上看,主要有着眼长远,把握全局的方法,抓住重点,带动一般的方法,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的方法,总结反思,不断进步的方法。总之,生活中经一事要长一智,不能老犯同样的错误。那么,读一书也要进一步,不能老是原地打转转。这样,才能不当书柜书橱,不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和方法,从书上抄到笔记本上、存到电脑中,而是运用到自己的具体的工作生活之中。
第三,读书的关键是形成习惯。从书本上学来方法只有用,才会发现是不是适合于自己。而要用,关键是形成用的习惯。也就是说,读书不仅是读的习惯,作笔记的习惯,写体会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运用的习惯,反思的习惯。如果读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还是没有赞美他人的行动,看不到他人的优点,更不会表达出来,甚至以损人为乐、以看到别人的缺点不足而窃窃私喜,那读这本书又有什么意义呢?一句话,不用于增进修养、提高能力的读书,不能促进工作、改进生活的读书,意义和成效是不大的,也是难以持久的。而要真正“有用”,还是要靠形成习惯,学而思、学而用的习惯,改造思想、改变行动的习惯。